杭州未来科技城(海创园)
杭州未来科技城(海创园)是我省为贯彻国家人才战略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、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而专门打造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。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,我们认真按照省市区一系列部署要求,坚持“人才引领、创新驱动”,以高端人才集聚区、科技创新先行区、资智结合示范区、宜业宜居新城区的“四区”建设为抓手,高起点谋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效率推进,发展态势良好,先后被列入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、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。
走“政策+服务”路子,加快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。未来科技城为才而建、因才而兴,一直把吸引、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优先目标,注重发挥人才特区政策、服务、机制优势,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。围绕省市区各级“度身定制”的一系列扶持政策,着力抓好细化、落实工作。明确提出“不仅要比政策力度、更要拼兑现速度”,通过机制改革创新,最大限度提能增效,逐步使“决策快、审批快、兑现快”成为核心优势。累计已拨付各类人才、科技奖励补助资金1.3亿元。成立人才服务中心、市民之家、创新研究院,集中设立11个咨询服务窗口,开通园区巴士,开辟机场送机预约服务,紧贴人才多样化需求,努力打造保姆式、一站式创新服务体系。与此同时,37万方首期研发孵化平台投入使用,10万方科创中心二期年内建成;启动建设创新药物早期成药性公共平台、信息化创新药物集成转化中心平台。5万方人才房完成精装修,10万方人才公寓正加紧建设,并出台货币化安置的安居政策。随着政策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,人才引进逐步从“零敲碎打”到“滚雪球式、成建制式”转变。截止目前,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达607名(今年新引进240名),其中“国千”37名、“省千”36名。
走“产业+人才”路子,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先行区。建立以产引才、以才促产、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,是集聚高端人才、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途径。围绕打造研发经济为主、服务经济与总部经济相协调产业生态系统,科学规划产业门类,着力构建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新材料、金融服务四大产业群。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,以项目招人才、为产业聚人才,实现两者协调契合、同频共振。累计引进项目420个,北京大学工学院未来科技城研究院等6家高水平的院所研发基地、中国移动研发培训中心等7家央企相继落户。其中北大工学院未来科技城研究院还将引进10家以上世界级大学,打造光纤传感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超大规模科研平台,集聚人才超过5000人。加快科技成果孵化、产业化。208个海归研发项目中已有75家进入产业化阶段,另有17家企业年底前有望步入产业化行列。今年1—8月,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04亿元,服务业营业收入282亿元,实现税收32.6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88%、92%、59%。
走“人才+资本”路子,加快打造资智结合示范区。我省民营企业发达、民间资本充沛,正积极探寻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。为推动海外智力与民间资本有机结合,立足未来科技城实际,确立了“人才+资本+民企”的特色发展模式。通过多方收集人才信息,建立“人才库”;积极引进天使投资、风险投资、私募基金等各类资本,吸引多元投资主体,建立“资本库”;加强与人才及企业的沟通联系,多方掌握融资需求,建立“项目库”。成立金融发展中心、创业投资服务中心,定期举办投融资洽谈会、项目路演、实时推介等活动,积极搭建对接平台,推动“三库”互通,努力实现海归本土化和民企高端化“双转型”。为有效引导民间资本成为科技资本、产业资本,科技城还将专门建立1亿元引导基金,设立4亿元贷款风险池。截止目前,累计引进股权机构41家,管理资本超过68亿元,吸引省市区引导基金阶段参股2亿元,99家海归企业获得融资,融资规模达18.6亿元。
走“科技+城市”路子,加快打造宜业宜居新城区。城市是科技、人才集聚地。杭州未来科技城(海创园)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,毗邻主城区,坐拥西溪湿地及10平方公里的原生态湿地,区位、环境优势明显。为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对人才项目的集聚功能,我们借助城市化动力,高起点规划建设,从“建园”向“造城”跨越,努力形成一座现代科技支撑、产城高度融合、生态环境优美的科技型新城。近期锁定3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区,按照“产城融合、集约高效”理念,综合规划居住、商业、高教、科研、公共配套及产业化板块,坚持灵活分区,注重功能复合;充分利用生态禀赋,突出生态、低碳、智慧导向,注重引绿入城、引水润城,推动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融合,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杭州城西副中心。累计投入政府建设资金160亿元,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,全方位完善教育、医疗、商业、文体配套,加紧建设国际化医院、学校,努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一流环境。 |